第168章 北海驰援逢义士,冀州烽火困本初

汉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七月,青州,北海郡。

时值盛夏,烈日灼烤着饱经战火的大地。一支风尘仆仆却军容严整的军队,终于抵达了北海郡治所剧县之外。旌旗招展,上书“关”、“张”大字,正是奉天子之命,自泰山郡经琅琊国驰援而来的关羽、张飞所部两万精锐。

早已得到消息的北海相孔融,亲自率众出城相迎。这位以文采风流、礼贤下士着称的孔子后裔,此刻虽强作镇定,但眉宇间那难以掩饰的疲惫与焦虑,以及眼底深处终于等来援军的如释重负,却被关羽敏锐地捕捉到。

“关将军!张将军!可算把你们盼来了!”孔融快步上前,声音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哽咽,紧紧握住关羽的手,唏嘘感叹,“北海势孤,袁谭小儿攻势猛烈,融……融几乎要支撑不住了!”

“孔北海坚守孤城,忠义可嘉,陛下于长安亦常挂念。”关羽丹凤眼微开,语气沉稳,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我等奉旨前来,必助北海解此倒悬之急。”

就在此时,关羽目光越过孔融,落在了其身后一员将领身上。此人身形挺拔,面容刚毅,眼神锐利,虽穿着普通军官服饰,却自有一股不凡气度,正是奉陶谦之命前来助战的东莱太史慈。

“这位是?”关羽问道。

孔融连忙介绍:“此乃东莱太史慈子义将军,乃天子麾下骁将,若非子义将军数月前率五千徐州健儿来援,并助融收服两千黄巾降卒,这剧县恐怕……”孔融摇头,未尽之语不言自明。

太史慈抱拳行礼,不卑不亢:“久仰关将军、张将军威名,慈奉天子之命,特来听候孔北海与二位将军调遣。”

关羽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观太史慈气度沉稳,举止有度,绝非寻常武夫,心中已生结交之意。寒暄过后,关羽立刻切入正题,询问当前战局。

孔融引众人入城,于郡守府内坐定,这才详细道来:“袁谭麾下,如今约有万余人马,屯于剧县以北三十里外,倚仗地势,连营数十座。其部多为冀州老兵,装备精良,战力不弱。”他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无奈与愤懑,“青州本富庶之地,奈何连年天灾人祸,黄巾余孽肆虐,百姓流离……大多青壮竟相率入了黄巾,如今大多已被天子收服编入屯田。如今这北海郡内,能战之兵,连同子义将军带来的五千徐州兵,以及他助我收编的那两千降卒,满打满算,也不过八千之数。”

关羽闻言,抚髯的手微微一顿,丹凤眼中精光一闪而逝。张飞更是忍不住低声嘟囔:“八千?那没有太史慈的五千以及收编的黄巾军余孽,这孔融才仅仅有一千兵力。”

太史慈接口补充,语气凝重:“关将军,实不相瞒,若非我及时援助,且那袁谭兵力亦不算绝对优势,只怕局势更为艰难。即便如此,军心民气,皆已疲敝。”

孔融似乎看出了关羽的忧虑,苦笑道:“融之志向,在于教化百姓,传承圣贤之学,匡扶汉室于既倒。至于这整军经武、争城夺地之事……实非所长,亦非所愿。”他这话说得诚恳,却也透着一股文人面对乱世武事的无力与疏离。

关羽沉默不语。他理解孔融的志向与处境,乱世之中,空有仁德与学问,若无强兵守护,终究是镜花水月。他不再多言,当即起身,对孔融道:“孔北海,军情紧急,关某需即刻巡视城防,了解敌我详细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