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一个天高气爽的清晨,我再次登上了南郑的城楼。
晨曦微露,金色的阳光如同碎金般洒满了这座饱经沧桑的城池,
驱散了清晨的薄雾,也仿佛驱散了笼罩在这片土地上许久的阴霾。
放眼望去,城中的景象与数月前,甚至与叛乱平息之初相比,已然有了显着的不同。
不再是死气沉沉、人心惶惶。
街道上,早起的行人步履匆匆,挑担的小贩开始吆喝,冒着热气的早点摊旁围拢着三三两两的食客。
虽然远未及昔日繁华,甚至比不上江东的许多郡县,
但那份重新燃起的、属于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却是实实在在的。
城西的方向,隐约可见新建的医署区域轮廓初显,虽然简陋,但每日里进出的人流不断。
张春华带着她那批速成的医护学徒,正在那里实践着我传授的卫生防疫知识和基础外科处理方法。
得益于及时的隔离、消毒以及相对充足的草药供应(这得感谢徐庶在稳定局面后立刻组织的采集和采购),
战后最令人担忧的疫病并未大规模爆发。
伤兵营的死亡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这对于稳定军心、提升士气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悬壶济世,不仅仅是口号,它正在变成一项看得见、摸得着,惠及普通军民的实政。
张春华展现出的惊人学习能力和管理天赋,让我对未来大规模推广医疗体系充满了信心,
也更坚定了我将她留在身边委以重任的决心。
城南,格物工坊的方向,传来了隐隐约约的敲打声。
虽然规模尚小,设备简陋,核心工匠更是严重不足,但那炉火已经重新点燃。
改良的农具、修补的兵器、基础的铁器和陶器,正源源不断地产出,满足着战后重建和军队的基本需求。
更重要的是,煤铁资源的初步勘探和开采已经启动。
那乌黑的煤石和蕴藏铁矿的矿石,虽然现在还只是星星点点,但它们代表着工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只要假以时日,待我将江东的工匠骨干和更先进的技术设备转移过来,
这星星之火,必将燃起熊熊的工业烈焰,为汉中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