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手术,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我们目前可能还不具备的精确度和掌控力,我个人意见,还是维持保守治疗方案,继续观察,巩固根本。”
陆青阳清楚地意识到,国内现有的神经外科技术,尚不足以驾驭如此高风险的手术。
让年迈且身体状况不稳定的爷爷远渡重洋求医更不现实。
既然如此,何不“引凤来巢”?
他拥有的最大优势,可以兑换各种前端仪器。
陆青阳想办法地向欧美几家顶尖的医疗研究机构和神经外科中心,传递了一些信息。
这些信息并非完整的资料,而是几份关于某种 “正处于研发末期、即将进行临床验证的、具备超高分辨率和实时三维成像功能的新型术中影像导航系统” 的技术白皮书摘要。
以及几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在模拟环境下生成的、远超当前时代清晰度的脑血管影像图。
这些资料在特定的圈子里激起了难以想象的影响。
起初,收到信息的国外专家们是怀疑的,认为这或许是夸大其词。
但当他们仔细审视那些影像细节血管的分支、血流动力学的模拟呈现、以及理论上的分辨率数据,他们的专业素养告诉他们,这背后所代表的技术水平,已然超越了当时他们所能接触到的顶级设备。
好奇,是驱动科学家的最大动力之一。
很快一支由美国、德国三位顶尖神经外科专家和一位资深医疗器械工程师组成的小型考察团,怀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以私人学术访问的名义,低调地抵达了京城。
这支由三国专家组成的小型考察团,在踏上华国的土地时,内心深处的怀疑其实远大于期待。
领头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神经外科权威布雷克教授,在从机场前往驻地的车上,就忍不住对身旁的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器械专家沃尔夫冈博士低声用英语抱怨:
“说真的,我至今觉得这趟行程有些……冲动,这是个从未在任何一个顶尖学术会议上听说过医药公司,还有那些所谓的技术参数,听得像是科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