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7章 星核星际空间站生态系统崩溃危机

小主,

3. 重新引入动物:从“太空动物种质资源库”引入健康的太空果蝇和啮齿动物,先在“隔离舱”内饲养5天,确认无病害后再转移至养殖舱;在动物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帮助其恢复肠道菌群平衡。72小时后,动物的死亡率降至5%以下,活动状态恢复正常。

第三路:抢修微生物分解舱

1. 修复硬件设备:更换发酵罐的搅拌器,修复温度控制系统,将发酵温度升至32℃;修补氧气供应系统的泄漏点,恢复罐内的“厌氧环境”(氧气浓度≤1%)。

2. 补充与激活分解菌群:从“太空微生物菌种库”引入“高效分解菌群”(包括纤维素分解菌、蛋白质分解菌等),向发酵罐内添加“菌群激活剂”(如葡萄糖、氨基酸),提高菌群的活性。

3. 系统调试:启动发酵罐,通过“微生物活性监测仪”实时观察菌群的分解效率。96小时后,分解效率恢复至85%,能够有效分解动植物排泄物和废弃物,氨气浓度降至0.3ppm。

在修复硬件和生物环节的同时,林修团队还对空间站的“生态系统调控中心”进行了全面升级。他们开发了“智能生态平衡调控系统”,能实时监测植物生长、动物健康、微生物分解等各项参数,通过“动态反馈算法”自动调整光照、温度、营养供应等条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建立了“生态风险预警模型”,能提前15天预测潜在的生态危机(如病原菌爆发、菌群失衡等),并自动生成应对方案。

修复工作持续了整整120小时。当所有系统重新联动运行后,空间站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平衡:氧气浓度回升至20.5%,二氧化碳浓度降至0.4%,水质清澈透明,植物长势良好,动物健康活泼,微生物分解效率稳定在88%。艾米丽·琼斯看着恢复生机的生态系统,激动地对林修说:“林修,你不仅修复了我们的生态系统,更让我们对太空闭合生态循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

超宇宙星际探索联盟总部在收到修复报告后,决定将林修团队的“生态系统修复方案”和“智能调控技术”列为“星际空间站生态系统建设标准”,要求所有超宇宙生态科研基地在半年内完成相应改造。这场危机的解决,不仅为超宇宙长期太空探索提供了更可靠的生态保障,更推动了闭合生态循环技术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与发展。

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星植星草莓畸形果率升高危机

在超宇宙“莓星文明”的母星——“莓星”上,星草莓以“果形端正”“甜度18Brix”“果肉细腻”而闻名,是超宇宙鲜食水果市场的“高端产品”。其种植是莓星文明的支柱产业,年产能达30万吨,其中80%用于出口,年创汇220亿信用点,直接带动40万农民就业,下游的保鲜、加工企业形成了年产值超300亿信用点的产业链。

莓星文明的星草莓种植主要集中在“红莓平原”“粉莓山谷”等核心产区,这里的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星草莓的生长。按照行业标准,星草莓的“畸形果率”应低于5%,单果重量在20-30g之间,甜度不低于16Brix。然而,从超宇宙标准时第570天开始,一场“畸形果率升高”的危机突然爆发。

危机最早在“红莓平原”的种植大户田中浩二的果园显现。他发现,今年的星草莓“开花期”出现了大量“畸形花”——花瓣数量异常、雌蕊发育不良,坐果后形成的果实“果形扭曲”“多棱”“空洞”,畸形果率从5%骤升至60%。“我种了20年草莓,从没见过这么高的畸形率。”田中浩二焦虑地说,“这些畸形果根本卖不出去,我这一季已经亏损了15万信用点。”

很快,危机蔓延到了整个红莓平原和粉莓山谷。“粉莓山谷”的园主玛丽亚·加西亚说:“我们的草莓以前在超宇宙市场上很受欢迎,现在经销商都拒绝收购,我这300亩草莓只能烂在地里。”莓星文明农业部门组织专家排查了两个月,从授粉方式、施肥方案到病虫害防治都进行了调整,但畸形果率仍未下降。最终,他们向“星际植物保护联盟”求援。

林修团队抵达后,立即对星草莓的“花器和果实”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检测。他们发现,畸形果的主要类型包括“鸡冠形”“扁平形”“空洞形”,均与“花器发育不良”和“授粉不均”有关。使用“植物生理测定仪”检测显示,星草莓的“花粉活力”从90%降至40%,“雌蕊柱头接受能力”下降50%;果实中的“生长素含量”分布不均,导致果实细胞分裂和伸长异常。

团队随后对种植园的“环境和管理”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四个关键问题:一是“开花期的‘低温胁迫’”——莓星今年春季的平均温度比往年低6℃,最低温度降至2℃,低于星草莓开花的适宜温度(10-15℃),导致花器发育畸形;二是“授粉昆虫数量不足”——由于当地“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蜜蜂”和“熊蜂”栖息地被破坏,自然授粉率从80%降至30%;三是“施肥不当”——农民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植株“徒长”,养分向果实运输减少,同时“硼元素”缺乏,影响花器发育和花粉形成;四是“光照不足”——今年春季的“阴雨天气”比往年增加了40%,光照时长从8小时/天降至4小时/天,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