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3章 星核星际空间站水循环系统污染危机

3. 预处理与监测系统升级:

- 更换预处理池的格栅滤网,采用“自清洁滤网”,通过水流冲击自动清除杂质;加装“滤网堵塞传感器”,堵塞时自动反冲洗。

- 清洁水质监测仪的检测探头,涂抹“防生物膜涂层”,延长探头清洁周期;增加“多参数监测点”,在饮用水管网末端增设检测探头,确保全流程水质达标。

第四步:系统调试与水质恢复

1. 全系统联调:启动修复后的水循环系统,模拟“生活污水、冷凝水”等不同水源的净化流程,持续72小时监测水质。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含量为0,重金属含量≤0.005mg/L,水循环利用率达96%,完全符合安全标准。

2. 全面供水恢复:先向医疗区、生活区供应净化水,观察24小时无异常后,逐步恢复全空间站供水;组织专业人员对空间站人员进行“健康随访”,确保感染人员全部康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修复工作持续了26小时。当艾米莉亚·王看到水质监测仪显示“全部指标达标”时,激动地说:“林修,你不仅修复了水循环系统,更保住了空间站500人的生存希望!”联盟总部决定将林修团队的“水循环系统修复方案”列为“超宇宙太空居住设施安全标准”,在所有空间站推广;同时建立“太空水质远程监测网络”,实时监控各空间站水质状况。

这场危机的解决,不仅守护了太空居民的生命健康,更推动了太空水循环技术的“高安全、高稳定”升级——星核空间站在修复后,成为首个“连续2000天水质零超标”的太空社区,为超宇宙长期太空居住提供了“水质保障标杆”。

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星植星草莓畸形果增多与甜度下降危机

在超宇宙“莓星文明”的母星——“莓星”上,星草莓以“果形规整”“甜度18Brix”“果肉细腻”闻名,是超宇宙鲜食、甜品加工市场的“高端品类”。其种植是莓星文明的支柱产业,年产能达18万吨,其中70%用于鲜食出口,30%加工成“草莓酱”“草莓蛋糕坯”,年创汇260亿信用点,直接带动38万农民就业,下游加工、冷链企业形成了年产值超380亿信用点的产业链。

莓星文明的星草莓种植集中在“红莓平原”“蓝莓山谷”两大核心产区,这里的“腐殖土”有机质含量高,冬季温暖、春季光照充足,非常适合草莓的花芽分化与果实发育。按照行业标准,星草莓的“畸形果率”应低于5%,单果重量≥20g,甜度≥16Brix。然而,在超宇宙标准时第1050天,一场“品质危机”突然爆发。

危机最早在红莓平原的种植大户安娜·彼得罗娃的温室大棚显现。她发现,今年的星草莓“结果期”出现大量“畸形果”——有的“多棱”,有的“空心”,有的“果面凹凸不平”,畸形果率从5%骤升至40%;正常果也“甜度骤降”,从18Brix降至12Brix,口感酸涩,鲜食市场订单取消率达70%。“我家50个温室大棚,往年能赚30万信用点,今年估计要亏损15万,好多客户都转去买其他文明的草莓了。”安娜愁容满面地说。

很快,危机蔓延至整个红莓平原和蓝莓山谷。蓝莓山谷的加工企业老板托马斯·李说:“畸形果无法加工成高端产品,只能低价卖给饲料厂,原料成本增加了30%,利润几乎被压缩殆尽。”莓星文明农业部门组织专家排查了6个月,从温湿度控制、授粉管理到施肥技术都进行了调整,但畸形果与甜度问题始终无解,最终向“星际植物保护联盟”发出紧急求援。

林修团队抵达后,立即对星草莓的“果形、糖分、生长环境”展开全方位检测。他们发现,畸形果的“花芽分化异常率”达80%,部分果实的“种子发育不全”;正常果的“可溶性糖含量”从17%降至11%,“有机酸含量”从0.8%升至1.5%;进一步检测显示,草莓的“授粉成功率”从90%降至50%,“叶片光合作用产物向果实运输率”降低45%。

团队随后对种植园的“温室环境、土壤、管理措施”展开全面调查,锁定了四个关键问题:

1. 温室温湿度调控失衡:莓星今年春季遭遇“倒春寒”,温室夜间温度从15℃骤降至5℃,导致草莓“花芽分化紊乱”,形成畸形花;白天温度过高(达30℃),且“空气湿度≥90%”,花粉活力从95%降至40%,授粉成功率大幅下降。

2. 土壤养分失衡:长期连作导致土壤“有效硼含量”从1.2mg/kg降至0.4mg/kg(硼能促进花粉管伸长,减少畸形果),“钾元素含量”从150mg/kg降至60mg/kg(钾能促进糖分积累);“土壤EC值(电导率)过高”(达2.5ms/cm,安全值≤1.5ms/cm),根系吸水吸肥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