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人间历险

上官乃大归隐江南靖园,倏忽五载。

这五年,对上官乃大来说,是他人生中最为闲适平和的时光。他远离了京城的喧嚣与朝堂的诡谲,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每日里,他与夫人苏婉清一同赏花品茗,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课读孙儿,看着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心中充满了慈爱和欣慰。

偶尔,也会有三五来访的故交旧友,他们围坐在一起,回忆着往昔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都成了此刻最珍贵的谈资。日子如靖园外的溪水一般,潺潺流淌,静谧安然。

上官乃大的鬓边华发渐增,但他的气度却愈发沉凝温润。昔日兵部尚书的锋锐,如今已尽数敛于眼底深处,只余下一派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他不再是那个在朝堂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是一个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

长子守业在京中翰林院兢兢业业,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已升至侍读学士,清贵稳健。次子亦在地方任上颇有政声,深受百姓的爱戴。女儿静姝家庭美满,时常带着外孙回府小住,给上官乃大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一切似乎都沿着最圆满的轨迹运行着,上官乃大对此感到十分满足。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而风不止。

这一日,靖园来了位不速之客。来人风尘仆仆,面容憔悴,却是上官乃大昔日一手提拔的兵部旧属,名唤韩青,曾任江南道某府守备,性格刚直。去岁因故去职后,便回了原籍。

韩青一见上官乃大,便推金山倒玉柱般拜倒在地,未语先泣:“老大人!求老大人为学生做主!”

上官乃大心中一惊,与身旁的苏婉清对视一眼,皆看到彼此眼中的凝重。他亲手扶起韩青,沉声道:“莫急,慢慢说,究竟发生了何事?”

韩青平复了一下情绪,才将一段骇人听闻的冤情娓娓道来。

原来,韩青去职后,其妹夫一家在临州经营一家不小的绸缎庄,家底颇丰。数月前,临州新上任的通判赵文昌,乃是当朝户部尚书(已由革新派领袖转为首辅)妻弟的门生,仗着朝中有人,在地方上横行无忌。他看中了韩青妹夫家的产业和其女(即韩青的外甥女)的美貌,竟设计构陷,以“通匪”之名将韩青的妹夫下狱,不出三日,便屈打成招,死于狱中。家产尽数被抄没,女眷则被强行掳入赵府。

韩青得知后,悲愤交加,四处奔走告状。奈何赵文昌在临州一手遮天,且其背后关系网直通中枢,各级官府要么推诿搪塞,要么畏惧其权势,无人敢接此案。韩青自己反而因“诬告朝廷命官”被追捕,不得不隐匿行踪,辗转来到靖园,寻求老上司的庇护与帮助。

“老大人,学生深知您已致仕,不应再扰您清静。但此贼无法无天,草菅人命,霸占民产,欺男霸女,天理难容!学生实在是走投无路了!”韩青声泪俱下。

上官乃大听完,面色沉静,久久不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目光投向窗外摇曳的竹影。他早已不是那个执掌天下兵马的兵部尚书,如今只是一介闲散侯爷,手中并无实权。插手地方事务,尤其是牵扯到朝中显贵,绝非明智之举。一个不慎,不仅自身晚节难保,更可能牵连在京为官的儿子们。

苏婉清默默为他续上热茶,轻声道:“夫君,韩将军所言若属实,那赵通判确是罪大恶极。只是……此事牵涉甚广,需得从长计议。”

她的话,点明了其中的风险。

上官乃大何尝不知?但他看着韩青那绝望中带着最后一丝期盼的眼神,仿佛看到了多年前那个在权力倾轧中挣扎求存的自己。他曾秉持“持重守中”,是为了大局稳定,但绝非对不公和罪恶视而不见。为民请命,持守正道,这本就是他内心深处不曾泯灭的为官初衷。

沉默了半晌,上官乃大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韩青,你且在我这靖园住下,暂时不要露面。此事,我已知晓。”

他没有立刻承诺什么,但这句话,已让韩青看到了希望,连连叩首。

当夜,书房内灯烛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