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两个会场

会场内一片死寂,落针可闻。官员们低着头,唯恐与司马懿的目光接触。

空气中弥漫着恐惧与压抑,每个人都感觉脖颈后仿佛悬着一柄无形的利剑。

他们关心的不是民间真实的疾苦,而是如何更好地执行这道命令,如何让自己管辖的区域在报表上呈现出司马懿想要的“河清海晏”。

两个会场,两种声音,在历史的画卷上定格。

北疆议事堂里,那位心直口快的女工代表正在发言,她略显紧张,但眼神清澈:

“社长,俺下面这话可能不中听,但理是这个理……”

许昌密室中,一位郡守汗流浃背地起身,向司马懿和曹操的方向深深一揖,声音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属下明白!请丞相与司马大人放心,我郡境内,河清海晏,从无饥荒!”

北疆的冬天同样寒冷,甚至因几场罕见的暴雪,灾情较往年更重。但在这片土地上,你看不到惶惶不可终日的流民,也听不到易子而食的惨剧。

公社的粮仓里,储备粮在精打细算的调配下,足够支撑到明年春荒;修葺一新的屋舍内,火炕烧得温热,社员们围坐在一起,修补着农具,或是听着识字的人念诵新一期的《赤火通讯》。

集市上,物价虽有波动,但在公社的调控下基本平稳。人们见面打招呼,脸上虽带着对严寒的敬畏,却无对生存的绝望。

“今年这雪可真大,听说东边几个公社的牲口棚都压塌了。”

“怕啥?互助队不是已经过去帮忙了吗?社里也拨了应急的草料。天塌下来有公社顶着呢!”

“是啊,再说,有啥难处,下个接待日去跟社长说道说道,总能寻着法子。社长听着呢!”

这朴素的话语,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说明问题。“天塌下来有公社顶着,有社长听着呢。” 这句在民间自发流传的话语,背后是坚实的制度保障,是畅通的民意反馈,是深入人心的信任。风雪虽狂,人心却暖,社会稳如磐石。

而在那道无形的界限另一边,曹魏境内,曾被官方文书描绘为“河清海晏”的许多州县,此刻正上演着人间地狱的惨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去岁被掩盖的灾情,如同被强行压下的脓疮,在今冬彻底爆发。

官仓空虚,赈济无力——或者说,根本无人认真赈济,因为在上峰的记录里,这里并无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