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做得更委婉,比如以‘关怀’的名义…”
“那不过是披着温情外衣的商业利用!”
争论僵持不下。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始终沉默的陈默。这是一个典型的“灰度决策”——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合法性与合情合理性纠缠在一起,短期商业利益与长期价值观和品牌信誉激烈碰撞。
陈默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他感受到了这个决策的重量。接受提议,短期内确实能获得可观收入,甚至在数据变现的跑道上抢占先机;但这意味着踏过一条危险的伦理边界,将用户置于被窥探和利用的不安之中,这与“智伞”立身的“信任”二字背道而驰。
他回想起“智伞”创立之初,在红光社区,正是靠着对居民隐私的极致尊重和对数据使用的谨慎,才赢得了最初的信任。他想起了在泰国项目上,因为对文化习俗的尊重而避免的潜在危机。更想起了在“价值回归”战略中反复强调的——创造真实、可持续的价值,而非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收割。
“这个‘机会’,是一剂猛药,甚至可能是毒药。”陈默终于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它或许能让我们短期内业绩飙升,但它会腐蚀我们最核心的资产——用户的信任。信任一旦失去,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来。”
他做出了决定:
第一,明确红线,禁止此类精准营销和数据服务。立即停止所有基于敏感信息推断的、未经用户明确主动授权的商业化探索。要求数据团队严格遵循“数据最小化”和“目的限定”原则,清理和规范所有数据分析模型。
第二,变“利用”为“赋能”,探索合乎伦理的价值创造路径。 陈默并没有一棒子打死所有可能性。“用户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但我们不能以伤害信任的方式去满足。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不侵犯隐私的前提下,真正为这类用户创造价值?”
他引导团队进行头脑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