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递给苏霓一份他连夜整理的资料,“我建议,你先不要急着办理离职,那样动静太大,容易被针对。以你个人名义,先注册一个文化传播工作室。两头并行,一边在台里挂着职,应付他们;一边用工作室的名义,在外面接活,积累作品和资质。”
苏霓瞬间明白了陆承安的用意。
这不仅是曲线救国,更是一招绝妙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她嘴角勾起一抹锋利的弧度:“那就让我一边给他们主持着无关痛痒的节目,一边用我自己的团队,在外面掀起真正的声浪。”
机会说来就来。
市经贸委正为即将到来的招商引资大会头疼,他们需要一部足够震撼、能体现城市新面貌的宣传片。
原计划交给电视台的官方摄制组,但对方不仅报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天价,制作周期更是长达两个月,远水解不了近渴。
苏霓得到消息后,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带着李建军敲开了经贸委主管主任的办公室。
面对对方的疑虑和审视,苏霓没有过多废话,只递上了一个U盘。
“这是我们团队用三天时间制作的样片,请您过目。”
三分钟的样片,在评审会的大屏幕上播放时,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开篇,便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航拍镜头,镜头如雄鹰般掠过城市新区的地标建筑群,穿梭在清晨第一缕阳光洒满的江面上。
紧接着,冰冷枯燥的GDP增长、外资引进数据,被转化成灵动跳跃的可视化图表,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实景画面无缝衔接。
最让在场官员们动容的,是片中那些真实商户的访谈。
镜头下的他们,没有照本宣科的官话套话,只有一个个鲜活的创业故事,眼神里闪烁着对这座城市未来的无限憧憬。
小主,
当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城市璀璨的夜景上,配以“与时代共生长”的字幕时,主管主任摘下眼镜,揉了揉有些湿润的眼角,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转过头,看着气定神闲的苏霓,语气里充满了惊叹:“苏老师,如果这就是你们所说的‘新时代叙事’,那这个项目,我们就要这个!”
项目拿下了,报价只有电视台的三分之一,周期更是缩短到三周。
苏霓雷厉风行,迅速拉起了五人核心小队。
他们在市郊租下一栋老旧办公楼里废弃的仓库,自己动手,将其改造成了临时的办公室兼剪辑室。
设备不足,苏霓直接拉来了两家本地企业的设备赞助,条件是在宣传片片尾为他们鸣谢;人手不够,她当机立断,用远超行业标准的高薪,挖来了两位刚刚从外省卫视离职、正赋闲在家的资深编导。
一天傍晚,周丽华的车恰好路过那栋破旧的办公楼。
她无意间一瞥,竟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苏霓。
只见苏霓正站在一堆施工材料中间,手里拿着一张图纸,对着李建军等几人指点着什么。
她的昔日下属们,此刻正全神贯注地围在她身边,眼神里没有了在台里的那种压抑和敷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狂热的专注,仿佛信徒在聆听神谕。
夕阳的余晖洒在苏霓的侧脸上,勾勒出坚定而自信的轮廓。
她身上那股蓬勃的生命力,与这片老旧的城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刺得周丽华眼睛生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