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真正的规矩,从来不是靠文件批下来的

“论文的事,我在飞机上听说了。” 陆承安将一份皱巴巴的报告放在桌上,封面印着 “XX 市教育局试点评估意见”,红笔批注写着 “建议暂缓推广,待学术争议平息”,“更巧的是,今天上午,财政部突然发了通知,要求所有试点校提交近三个月的经费使用明细,重点核查‘学生陈述培训’相关支出 —— 时间节点,刚好卡在论文发布后 24 小时。”

许文澜猛地抬头:“这是连环招?先用学术质疑定调,再用行政审计施压,逼咱们停项目?”

“怕的不是停项目,是怕‘五步法’真的扎进基层。” 苏霓拿起那份评估意见,指尖划过 “学生陈述内容多为琐事,无实际治理价值” 这句批注,忽然笑了,“他们没看到,云溪县小学的孩子用‘五步法’说‘厕所漏雨’,一周后就有人来修;没看到,临川县的学生集体陈述‘校车绕路’,最终让线路改道 —— 这些‘琐事’,才是老百姓最在意的规矩。”

她走到白板前,用马克笔写下三个词:“透明、共情、扎根”。

“透明,就是把所有数据、案例全公开,让谁都能看;共情,就是用基层的真实故事,反驳‘机械训练’的指控;扎根,就是让更多学校、更多孩子用起来 —— 规矩不是写在文件里的,是长在人们心里的,你越压,它越会往下钻。”

小主,

话音刚落,许文澜的手机突然响了,是云溪县小学的驻校老师打来的。电话里的声音带着哭腔,却又透着激动:“苏老师,咱们学校的李小娟,今天用‘五步法’跟校长说‘想妈妈’—— 她妈妈在外打工,一年没回来,校长当场就给镇里的劳务站打了电话,帮她妈妈找了本地的工作!孩子刚才抱着我哭,说‘原来说话真的有用’!”

苏霓的指尖顿了顿,眼眶忽然有些发热。她想起第一次见李小娟时,那孩子躲在教室最后一排,连 “我叫李小娟” 都说得含糊不清,现在却能清晰说出 “时间:每周六晚上;地点:家里的电话旁;事实:妈妈每次只说五分钟就挂;诉求:想让妈妈多听我说说话”—— 这才是 “五步法” 真正的意义,不是教会孩子 “怎么说”,是让孩子相信 “说出来会被听见”。

“把李小娟的案例整理出来,放到‘万人共编百科’的实践案例库里。” 苏霓对着电话那头说,声音有些沙哑,“再拍个视频,不用剪得太精致,就拍孩子跟妈妈打电话的样子 —— 让所有人看看,咱们的规矩,到底在做什么。”

挂了电话,陆承安忽然开口:“我明天去北京,跟财政部的人谈谈。经费的事,咱们没违规,不怕查;但‘五步法’的价值,得让他们亲眼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