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配上她怀中那个印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旧书包,次日引爆全网。
“对手要反击了。”苏霓的预警冰冷而及时,“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让这些证据消失。”
她立刻下令:“文澜,启动‘风语者’协议。将完整的清单数据拆分成十三个加密数据包,分别嵌入到十三个不同的、看似毫不相干的公开学术研究报告里去。”
许文澜立刻明白。
很快,《关于边疆地区基础教育投入的历史变迁分析》、《东北林业系统企业化改制成本与阵痛评估》、《九十年代国有资产流失案例复盘》……一篇篇专业性极强的报告被上传至各大公共数据库。
那些冰冷的名字和编号,就像无害的基因片段,被植入了庞大的信息洪流,获得了最完美的合法外衣。
“协议启动,”许文澜回复,“一旦其中任何一篇报告被后台强制下架或删除,其余十二篇将触发连锁反应,在三分钟内,自动向我们合作的五百个国内外媒体平台、学术机构和民间组织群发完整原始数据。”
这是一道信息世界的“死亡捆绑”,要么不动,一动,就玉石俱焚。
深夜,林晚独自在办公室里整理着所有物证。
当她再次拿起那个空空如也的黑色陶罐时,指尖无意中触碰到内壁,似乎有一丝不平整的触感。
她打亮战术手电照进去,瞳孔骤然收缩。
在陶罐粗糙的内壁上,赫然刻着一串极细微的数字:728.55/Z59。
这串数字的格式,她无比熟悉——图书馆索书号!
她立刻在省图数据库中输入这串索书号,屏幕上弹出的信息让她心脏几乎停跳:周晓虹,毕业论文《转型期社会边缘群体的心理代偿机制研究》。
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完美闭环!
林晚抓起车钥匙,连夜驱车赶往省图书馆。
然而,当她气喘吁吁地站在服务台前时,却得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
“这本书……已经被借走了。”图书管理员指着电脑屏幕上的“内部调阅”标记,有些为难地说。
“什么时候?被谁借走的?”林晚追问。
“就昨天下午。对方拿了组织介绍信,手续齐全,我们也不好问太多。”
“哪个单位的介绍信?”
管理员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摇了摇头,脸上写满了“别问了”的抗拒。
林晚心头一沉,快步走出图书馆。
夜色已深,停车场空旷寂静。
就在她转身的刹那,眼角余光瞥见一辆无牌的黑色轿车,正从图书馆的后门悄无声息地滑出,汇入车流。
车窗玻璃一闪而过,隐约映出一个穿着深色夹克、轮廓冷硬的男人身影。
她下意识地攥紧了口袋里那张打印着论文信息的复印件,纸张的边缘被手心的冷汗浸湿。
对方比她快了一步。
但他们不知道,那封被管理员轻描淡写提及的“组织介绍信”,才是撕开这张弥天大网的、最锋利的一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