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姥姥的寿辰

“那敢情好,先谢谢二姐夫了。”吴建军吸了口烟,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带着点期盼的笑容。

女人们很快就扎堆聊起了家常。灶房里热气腾腾,大姨、二姨带来的媳妇们和本家的几个婶子正忙着张罗晌午的寿面。院子里,男人们则围坐在一起,抽着烟,喝着大叶子茶,话题从地里的庄稼长势、今年的雨水,慢慢扯到了更远的地方。

舅舅李建国嗓门最大:“……今年雨水还算匀称,麦收时没赶上连阴天,收成看着还行。就是这化肥,越来越贵了!碳酸氢铵都涨了价,尿素更是不敢想!前两年哪用买这么多化肥?地力都靠粪肥养着……”

二姨夫赵志刚点点头,接话道:“可不是嘛。粮站收购价倒是也提了点,但算上化肥、农药、浇水的钱,落到手里的,也就那么回事。现在镇上的厂子招工,好多年轻人都想往城里奔,不愿意下地了。这不,我们粮站前阵子招临时工扛麻包,一天给一块二,都抢破头!”

“一块二?”大姨夫在一旁咂舌,“那一个月下来也三十多块了!顶得上咱地里刨食小半年!”

“那也得有门路啊!”一个本家的叔伯叹口气,“咱这老农民,除了在地里刨食,还能干啥?建军在窑厂,不也是力气活?”

吴建军闷头抽烟,没接话。窑厂的活计辛苦,工钱也有限,但胜在稳定,是他支撑这个家的重要来源。

“要说变化,”二姨夫赵志刚推了推眼镜,他消息向来灵通,“村里变化也不小。去年通了电,今年我看村东头张有福家,又添了台大彩电!那家伙,晚上一开,半个村子都能听见动静,一群人围着看,跟看电影似的!听说花了小两千呢!”他说着,目光似有若无地扫过吴建军和李秀云。

提到电视,李秀云腰杆不自觉地挺直了些,脸上带着点矜持的笑意,接话道:“我们家年前也添了台黑白的,小是小点,但孩子们爱看,晚上也能解解闷。”她的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扬眉吐气的轻松。往年回娘家,听到别人家添置了什么,她只能沉默地听着,心里像压了块石头。现在,她终于也能坦然地说一句“我们家也有了”。

“哟!秀云家也买电视啦?”大姨李秀英惊喜地叫起来,“还是你们脑子活!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啥牌子的?图像清楚不?”

“牡丹牌的,14寸。”李秀云笑着回答,“清楚,孩子们可爱看那个《西游记》了。”

“真好!真好!”大姨连连点头,“等秋后闲了,我得去你家瞧瞧稀罕!” 周围几个亲戚婶子也投来羡慕的目光,七嘴八舌地夸赞起来。

“秀云能干,建军也踏实肯干,这日子就该越过越好!”

“是啊,孩子们也大了,能帮衬了,普同学习还好!”

“苦日子熬出头了!”

这些朴实的夸赞,像一股股暖流,熨帖着李秀云的心。她脸上笑着,嘴里谦逊地应着“都是瞎忙活”,心里却像喝了蜜一样甜。这份被认可、被羡慕的感觉,她已经太久没有体会到了。

灶房里飘出更浓郁的香气。大铁锅里煮着长长的寿面,白气蒸腾。另一口锅里炖着肉,浓郁的肉香霸道地盖过了所有味道,引得孩子们像小馋猫似的,不停地往灶房门口张望。舅舅李建国不知从哪里搬出一个大西瓜,用刚从井里打上来的冰凉的井水镇着,翠绿的瓜皮上沁着晶莹的水珠。

“开饭喽!”随着一声吆喝,寿宴开始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堂屋里,临时拼起的大桌上,摆得满满当当。最中间是一大盆油光锃亮的红烧肉,颤巍巍的,肥而不腻,浓油赤酱,散发着诱人的光芒。旁边是一大海碗色泽金黄的炒鸡蛋,蓬松香软。嫩豆腐青菜汤清爽解腻。几大盘自家菜园里摘的时令蔬菜:翠绿的黄瓜拌着蒜泥香油,红白相间的凉拌萝卜丝,还有一大盆蒸得软糯的茄子拌着酱。主食是两大盆刚出锅的寿面,根根分明,热气腾腾。舅舅带来的西瓜也被切开,红瓤黑籽,汁水丰盈,在炎炎夏日里散发着清凉的甜意。

姥姥被让到了正中的主位,戴上了一顶用红纸叠成的简易寿星帽,虽然简陋,却充满了心意。大姨、二姨、舅舅、李秀云带着各自的家人,满满当当地围坐在一起。

“妈!祝您老人家福寿安康,长命百岁!”舅舅李建国首先端起一碗面,声音洪亮地祝寿。

“祝姥姥生日快乐!身体健康!”孩子们也齐声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