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苗族蜡染

这可是个技术活,只见杨阿婆拿起一根铜制的蜡刀,在炭火上轻轻加热。

蜡刀的形状独特,一端扁平,一端尖锐,方便绘制不同粗细的线条。

待蜡刀温热,杨阿婆从一旁的蜡锅中舀起一勺融化的蜂蜡,蜡液顺着蜡刀缓缓流下,在棉布上留下一道淡黄色的痕迹。

她的手如同被赋予了魔力,动作流畅自然,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便跃然布上。

蝴蝶的翅膀上纹路清晰,触角纤细灵动,仿佛下一秒就会振翅高飞。

“阿婆,您画得真好!这图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一位姑娘忍不住问道。

杨阿婆停下手中的动作,微笑着说:“孩子,咱们苗家的腊染图案啊,每一个都有故事。这蝴蝶,是我们苗族的图腾之一,代表着祖先的灵魂,也象征着美好的祝福。”

说完,她又继续绘制起来,不一会儿,蝴蝶周围便环绕上了一圈花朵,花朵形态各异,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娇艳盛开,仿佛在争奇斗艳。

一旁的姑娘们也纷纷拿起蜡刀,开始绘制自己的图案。

有的画着象征丰收的稻谷,有的画着寓意吉祥的飞鸟,还有的画着神秘的几何图案。

她们的眼神专注,蜡刀在手中不停地舞动,棉布上逐渐呈现出一幅幅充满生机与想象力的画面。

绘制好图案后,便到了染色的环节。

杨阿婆将画好蜡的棉布小心翼翼地放入染缸中,染缸里的染液呈现出深邃的蓝色,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植物清香。

这染液是用当地种植的板蓝根等植物熬制而成,纯天然无污染。

棉布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杨阿婆将其捞出,轻轻拧干。

此时的棉布已经染上了一层浅浅的蓝色,但图案部分因为有蜡的保护,依旧保持着原本的白色。

“这还得反复染几次,颜色才够深,图案才更鲜明。” 杨阿婆一边说着,一边又将棉布放入染缸中。

如此反复几次,棉布的蓝色越来越深,蓝白之间的对比也越发强烈。

经过多次染色后,便是脱蜡的步骤。杨阿婆把染好的棉布放入热水中,随着水温升高,蜡逐渐融化,从棉布上脱落。

热水中,蓝色的蜡液漂浮着,宛如梦幻的蓝色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