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非遗圈像是有读心术,知道我的想法,带我在一个个非遗文化和技艺中不断流转。
阳光明媚,我来到的是一个古朴的村落,远处山峦起伏,连绵不绝,仿佛是大地与天空之间的一道绿色屏障。
村头,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流过,溪水撞击着石头,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走进村落,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错落有致的传统木结构建筑,它们如同一位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在村落的中央,有一座正在修缮的古老庙宇。
庙宇的飞檐斗拱高高翘起,宛如展翅欲飞的雄鹰,彰显着一种灵动与威严。
阳光洒在庙宇的木梁上,那历经岁月打磨的木材泛出温润的光泽,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曾经的辉煌。
我看到一群工匠正忙碌其中,他们专注的神情如同在雕琢一件绝世珍宝。
我在旁边观察着一切。
为首的是李师傅,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师傅,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对技艺的执着与热爱。
他身着朴素的工作服,双手粗糙而有力,那是无数次与木材打交道留下的印记。
“小伙子,对这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感兴趣?”李师傅笑着问一位在拍照的年轻人,那笑容如同春日的暖阳,温暖而亲切。
他连忙点头,“李师傅,我特别想了解咱们这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您能给我讲讲吗?”
李师傅欣然应允,他拿起一根粗壮的木梁,说道:“咱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那可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延承了 7000 多年呐。你看这木材,就是咱们主要的建筑材料,它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具有良好的韧性和保温性能。”
说着,李师傅指向木梁上的一处榫卯结构,“这榫卯啊,就是木构件主要的结合方法。榫,是在木材上凸出的部分,卯则是相应的凹进去的孔洞,通过榫头插入卯眼,将各个木构件紧密连接在一起。这就好比是人的关节,既能灵活转动,又能稳固支撑。”
接下来,李师傅开始讲解制作过程。
首先是选材,“选木材可有讲究了,不同的部位要用不同的木材。像这立柱,得用坚硬、纹理直的木材,比如松木、杉木,这样才能承受住整座建筑的重量。”
李师傅一边说,一边用手轻轻抚摸着木梁,仿佛在与木材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