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钟鼓密码

他拿起两根鼓槌,在素帛上画出一串神秘的数字序列:1,1,2,3,5,8,13,21…“此乃‘天地生长之数’,名‘斐波那契’(借用后世名)。其律在于:后一数乃前两数之和。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我要你将此‘生长之数’,化为鼓点节奏!”周鸣演示:

数字“1”:一声重鼓(咚!)。

数字“2”:两声等距快鼓(咚!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数字“3”:咚!—咚!咚!(一长两短)。

数字“5”:咚!咚!—咚!咚!咚!(两短三快)。

以此类推,每个数字对应一组独特的鼓点节奏型。

“此节奏序列,即为‘密钥’!每日更换,起始数字由当日天干地支序号推算决定(如甲子日为1,乙丑日为1,丙寅日为2…),由太卜令府密送至各烽燧主将!”周鸣目光锐利,“传递军情时,钟音序列(信息)奏响后,立刻接上按当日‘生长之数’敲击的鼓点节奏(密钥)!接收方需先记录鼓点节奏,反推出当日密钥数字序列,再用此序列去‘解锁’钟音序列!”

解锁方法(核心加密):将密钥数字序列(如:3,5,8…)与钟音序列的“字序”进行特定运算(周鸣设计了一种基于数字和的简单位移/替换规则)。例如,密钥序列第一个数是3,则将钟音序列的第1、2、3个音进行某种置换或替换(具体规则为最高机密)。运算后的新钟音序列,才是真正的、用声调规则翻译的军情!(斐波那契数列作为动态密钥,结合简单算法实现二次加密)

3.钟架纹饰——沉默的守卫(冗余校验):

最后,周鸣对铸钟大师风胡子道:“钟架,非仅承重之物。我要你在主钟架的蟠螭云雷纹饰中,暗藏玄机!”

他展示一张设计图:钟架四面横梁,每面横梁的特定位置(如龙头朝向、云纹卷曲方向、雷纹间隙)都被赋予了特殊含义:

东梁龙首昂首:方位指示(指令涉及东线)。

西梁云纹内卷:兵力规模(如卷一圈代表一千人)。

南梁雷纹三道:行动时间(如三日后)。

北梁特定组合:校验码(根据钟音序列和鼓点密钥,通过特定算法得出的一个方位组合标记)。

“接收方破译出军情后,需立刻核对钟架纹饰指示的方位、兵力、时间,是否与破译内容一致!更要核对北梁的校验纹饰!”周鸣强调,“若一致,指令为真!若不符,或校验错误,则指令可能被篡改或破译有误,必须立刻焚毁,按预设安全程序处置!”(利用视觉信息进行冗余校验与防篡改)

这套融合了声学、数学、视觉三重加密与校验的“钟鼓密码”,被周鸣命名为“九音锁”。乐师、鼓师、匠人听得目瞪口呆,随即被这前所未有的精妙构思点燃了热情。在周鸣的亲自督导下,特制的编钟被火速铸造调音,战鼓被重新蒙皮,钟架被精心雕刻。数百名机敏的乐手、鼓手、了望哨兵在郢都郊外秘密营地接受残酷训练,学习辨识声调、记忆节奏、破解密钥、核对纹饰。

(三)

北林,楚晋边境一处不起眼的丘陵林地,此刻却暗藏杀机。楚军精锐弩兵千人,在公子侧心腹将领斗椒的指挥下,悄无声息地埋伏在林木深处,强弩上弦,对准了林外那条必经的官道。空气中弥漫着铁锈和紧张的气息。

斗焦手心全是汗,目光死死盯着官道尽头。他接到的密令,是伏击一支将于今日午时经过此地的晋军粮队。情报来源正是新启用的“九音锁”。然而,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午时已过,官道上却空无一人!

“将军!是否…是否情报有误?”副将低声问道,声音带着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