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7章 北境长城现雏形,防御体系渐完善

这天清晨,他召集所有哨官和工匠头目登上附近山岗。地图铺在一块平整的石头上,他指着前方一处狭窄谷口。

“这里设主关卡。两边山势夹峙,只有一条道能过马队。卡住这里,北面三条小路全在掌控中。”

一名年轻校尉问:“叫什么名字?”

“镇戎关。”李骁拿起朱笔,在地图上写下三字,“就从这儿起,一道墙,一座关,一条命脉。”

选址定下后,烽火台布局也提上议程。老兵主张十里一台,说看得远、省人力;年轻军官则坚持五里一台,认为反应更快。

李骁听完双方意见,没有立刻决定。他带着人沿预定线路走了一整天,记录每一段地形高低、视野遮挡情况。

晚上回到营帐,他拿出沙盘模型,把各个点位一一摆上。最后得出结论:险要处五里设台,平缓地带恢复十里间隔。

“关键不是数量,是能不能把消息送出去。”他说,“我们在高台之间加装信号镜,夜间用灯影传递暗号,白天靠反光。一人值守,可连三台。”

方案通过后,士兵们立即动手修建。木材从内地运来,石料就地取材。不到五日,第一批六座烽台全部完工。

演练在第七日进行。鼓声模拟敌情等级,最远的哨台点燃狼粪,火光升起的同时,信号镜也开始闪烁。

一刻钟后,消息传到了镇戎关主堡。

李骁看了看沙漏。“达标。”

他随即下令:“从今日起,各台轮值不得松懈。风雨无阻,每日早晚各试一次信号。若有延误,主官记过。”

士兵领命而去。

又过了七日,首段长城进入合龙阶段。最后一块顶石吊装那天,天色阴沉,风势渐强。绳索在空中晃动,负责起吊的民夫额头冒汗。

“风太大了,再等等吧。”陈师傅劝道。

李骁抬头看了看天,又看了看墙头的位置。“先停一下。”

他爬上吊架,亲手检查了每根绳索的绑扣。风吹得人站不稳,但他没退。

下面有士兵低声抱怨:“修墙哪有打仗痛快,天天夯土搬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