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允之沉默片刻,点头称善。
这时,一名北狄老酋长开口:“冬寒将至,牧草枯竭。往年靠平西王接济粮草,如今他败了,我们怎么办?”
李瑶早有准备:“大晟每年冬前,将以平价供应十万石粟米,助各部渡荒。条件有两个:不得袭扰边境村落,须遣贵族子弟来洛阳学习礼仪制度。”
老酋长与其他首领交换眼神,有人已经开始盘算粮食能撑多久。
唯有赫连康仍站着,脸色阴沉。“土地未还,休谈合作。”
李瑶终于笑了。她站起身,走到殿中央,直视对方:“西陵国内乱三年,农田荒废四成,今年麦收不足往年的六成。你们缺的不是地,是粮。现在拒而不谈,回去怎么向百姓交代?”
赫连康瞳孔一缩。
“我知道你们背后有人撑腰。”她语气不变,“平西王残部藏在你们使团里,昨夜还在联络旧将。但我没抓人,也没声张。因为我不想打仗。”
她停顿一下:“门开着,路通着。今天不签,明天再来。只要你们愿意谈,大晟永远接见。”
赫连康握紧刀柄,指节发白。但他最终没有拔刀,也没有再说话,只是冷哼一声,转身离去。
其余使节却留了下来。
段允之主动提议:“能否先定下南诏与大晟的通商细则?我愿作为首批签约方。”
北狄几位首领也围上来,询问粮食运输路线与入学事宜。李瑶一一应答,命文书当场起草协议草案。
午后,三份初步协定达成。南诏同意共建海上预警塔,北狄承诺遣子入洛,五处新榷场选址也基本敲定。傍晚前,第一批合作清单送抵政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