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制度的完善:长远的规划

殿外传来更鼓声,已是辰时初刻。阳光斜照进来,落在李瑶摊开的图纸上——那是她亲手绘制的“政令流转图”,从中枢决策到地方执行,层层标注节点与监督口。

“最难的,是第三步。”她语气微沉,“边疆安定之后,如何防止军权坐大?北境铁木真虽已请和,但边军若长期握兵,迟早再生尾大不掉之患。”

李震早有思量:“我拟了一条——‘兵符分掌,将帅轮调’。虎符一分为三,皇帝持其一,兵部掌其二,战时合符发兵。将领每两年调换防区,不得久任一地。另设监察使随军巡查,直报中枢。”

李毅终于离了墙角,向前一步:“锦衣卫可担此任。”

“不全是。”李瑶摇头,“我想设一个新衙门——‘制度监理司’。”

众人皆望向她。

“它不归任何一人统领,由三方共治。”她逐一道来,“锦衣卫负责查政令是否被执行;御史台评判其是否合规;第三部分,是从各地女子学堂、公学堂推选出来的平民代表,他们不管条文,只看实效——比如一项减税令下了,百姓手里是不是真少交了钱?一所学堂建了,孩子有没有真的走进去读书?”

苏婉眼中闪过一丝震动。她听懂了女儿的深意——**权力必须被看见,才能被信任**。

“女子学堂每年选十人,专审涉及妇孺的政令。”苏婉接道,“她们不必懂律法辞章,只需如实上报民间反应。若一条政策让寡妇失田、幼女辍学,哪怕写得再冠冕堂皇,也该废止。”

李毅沉默良久,终于开口:“若如此,我愿交出部分监察权。”

他说这话时,手已离开刀柄。这些年他握得太紧,生怕一松,便有人趁虚而入。但现在他明白,真正的安全,不是靠一双眼睛盯住所有人,而是让制度本身长出眼睛。

“可这个司,谁来监督?”他追问,“今日它是利剑,明日会不会变成新的权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权互嵌。”李瑶早有准备,“任何重大政令推行前,必须经三方联署。锦衣卫查执行路径,御史评法理依据,平民代表出具实地反馈。缺一不可。若三方意见相左,则提交内阁复议,或交由‘民意听证会’公议。”

她取出一份名单:“第一批人选我已经圈定。两名锦衣卫副使,作风硬朗但不滥权;三位寒门御史,曾弹劾过旧士族贪腐;还有五位来自不同州郡的女监官候选人,最年轻的一位才十九岁,是去年女子学堂头名毕业,现在乡里教孩子们认字算账。”

李震看着那份名单,久久未语。他忽然想起自己刚穿越时的模样——西装革履站在泥泞街头,面对乱世茫然无措。那时他只想活下去,后来想守住家人,再后来,想打出一片天地。如今站在这里,他想的却是:**如何让这片天地,不再依赖某一个人的存在,也能稳稳运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