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没答应,也没拒绝。他让人把孩子上学的照片拿给他看。照片上是个十岁的男孩,穿着学堂统一的青布衣,站在一群学生中间读书。
崔元朗盯着看了很久,眼泪掉了下来。
他开始说。
第一个名字是荆州刺史府的幕僚长,第二个是扬州水师的一名队正,第三个是益州某盐商,第四个……
李瑶在另一边听着回报,一边记录。她把新名字填进原来的网络图里,发现这些人全都连向同一个节点——一个叫“静庐”的私人会馆,位于江南。
她立刻调出静庐的背景资料。表面是文人雅集之所,实际由多位退隐官员联合出资兴建。近三年来,接待过上百名士族子弟,其中不少人如今已在各地任职。
她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三个字:查静庐。
然后她站起身,走到窗边。外面雨停了,天边刚露出一点亮色。
李毅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供词原件。
“他还供出了两个藏武器的地方。”他说,“一个在山洞,一个在河底沉箱。”
李瑶接过纸看了看,点头。“通知地方官府,派可靠的人去搜。”
“要不要公开?”李毅问。
“先不急。”她说,“等我们掌握全部链条再动。”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
“他儿子昨天考试得了头名。”李毅忽然说。
李瑶抬头看他。
“先生写了评语:勤勉踏实,有君子之风。”
李瑶低头看着手里的供词,手指轻轻划过崔元朗的名字。
牢房里,崔元朗坐在地上,背靠着铁栏。一碗粥放在面前,他没动。看守走过来,以为他不吃,正要端走。
他突然伸手抓住碗沿。
看守愣住。
他低下头,一口一口喝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