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迎祥不仅会笼络人心,还很会打仗。公元1633年,明军将领洪承畴率领大军,对起义军发起了“围剿”。当时的起义军被明军包围在黄河沿岸,眼看就要全军覆没。高迎祥却一点不慌,他观察了地形后,决定从结冰的黄河上突围。他让士兵们在冰面上铺干草,防止打滑,然后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趁着夜色,从明军的包围圈薄弱处冲了过去。等明军反应过来的时候,高迎祥的队伍已经过了黄河,进入了河南境内。
这次突围,被后世称为“黄河冰渡”,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一次经典战例。《明史·流贼传》里记载:“迎祥乘冰渡河,陷河南,众至十余万。”意思是说,高迎祥趁着黄河结冰渡过河,攻占了河南,兵力达到了十几万人。从此,起义军的活动范围从陕西、山西扩展到了河南、湖北等地,给明朝的统治造成了更大的威胁。
进入河南后,高迎祥的队伍发展得更快了。河南的老百姓跟陕西一样,也受够了明朝的压迫,见闯王来了,纷纷响应。高迎祥率领起义军,先后攻克了洛阳、开封等地的县城,还缴获了明军大量的武器和粮食。
当时的明朝,已经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一方面要应对后金(后来的清朝)的进攻,另一方面要镇压农民起义。朝廷能调动的兵力有限,只能拆东墙补西墙。高迎祥看准了这一点,采取了“流动作战”的策略——不跟明军长时间对峙,而是四处攻城掠地,让明军疲于奔命。
公元1634年,高迎祥率领起义军进入湖北,攻克了襄阳、荆州等地。明朝的湖广巡抚苗胙土,吓得躲在武昌城里不敢出来,只能向朝廷求援。崇祯皇帝急了,任命卢象升为五省总督,负责镇压农民起义。卢象升是明朝末年难得的良将,很会打仗,他上任后,很快就组织了一支精锐的明军,对高迎祥的起义军发起了进攻。
高迎祥跟卢象升打了几仗,发现卢象升的军队确实不好对付——明军装备精良,纪律严明,跟之前那些一触即溃的明军完全不一样。高迎祥知道,硬拼肯定不行,只能靠计谋。他故意让起义军假装战败,引诱卢象升追击,然后在途中设下埋伏。卢象升果然上当,率领明军追进了埋伏圈。高迎祥一声令下,起义军从四面八方杀出来,明军顿时乱了阵脚。这场战斗,明军伤亡惨重,卢象升也差点被俘。
经此一战,高迎祥的名气更大了,连崇祯皇帝都知道了“闯王高迎祥”的名字,把他当成了“心腹大患”。崇祯皇帝在朝堂上发脾气说:“朕养着你们这些大臣,连一个高迎祥都收拾不了,朕要你们何用!”(《崇祯长编》)
可高迎祥根本不在乎崇祯皇帝的愤怒,他继续率领起义军纵横天下。公元1635年,高迎祥在荥阳召开了“荥阳大会”——这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一次重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十三家起义军首领。会议上,大家讨论了如何应对明军的“围剿”。有的首领主张各自为战,有的首领主张投降明军。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高迎祥站了出来,说:“咱们不能各自为战,更不能投降!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打败明军!”
他还提出了“分兵定向”的策略——把起义军分成几路,分别向不同的方向进军,这样既能扩大起义的范围,又能分散明军的兵力。大家都觉得高迎祥的主意好,纷纷表示同意。在这次会议上,高迎祥被推举为“盟主”,统一指挥十三家起义军。
荥阳大会后,高迎祥率领主力部队,向明朝的中都凤阳进军。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明朝的皇陵就在这里,朝廷派了重兵把守。高迎祥知道,攻打凤阳难度很大,但他也知道,一旦打下凤阳,就能极大地打击明朝的士气。
为了攻打凤阳,高迎祥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先是派人去凤阳侦查,摸清了明军的布防;然后又挑选了一批精锐的士兵,伪装成明军的士兵,混入了凤阳城中。公元1635年正月十五,高迎祥率领起义军,对凤阳发起了突然进攻。城中的内应也趁机作乱,打开了城门。起义军很快就占领了凤阳,烧毁了明朝的皇陵和龙兴寺。
攻打凤阳,是高迎祥起义生涯的巅峰。《明史·流贼传》里记载:“迎祥陷凤阳,焚皇陵,朝野震动。”意思是说,高迎祥攻占了凤阳,烧毁了皇陵,明朝的朝廷和民间都非常震惊。崇祯皇帝得知消息后,痛哭流涕,穿着丧服在朝堂上祭拜祖先,还下了“罪己诏”,承认自己的过错。
攻占凤阳后,高迎祥的威望达到了顶峰,可他的麻烦也来了。首先,起义军内部出现了矛盾——张献忠觉得高迎祥太出风头,不愿意再受他指挥,率领自己的队伍离开了高迎祥;李自成虽然还跟着高迎祥,但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其次,明朝加大了对起义军的镇压力度——崇祯皇帝任命洪承畴为三边总督,孙传庭为陕西巡抚,让他们联手镇压高迎祥的起义军。
小主,
洪承畴和孙传庭,都是明朝末年最有军事才能的将领。洪承畴擅长统筹全局,孙传庭擅长指挥作战,两人配合默契,很快就对高迎祥的起义军形成了包围之势。高迎祥率领起义军,在河南、湖北一带跟明军打了几仗,都没能摆脱明军的追击,兵力也损失了不少。
公元1636年,高迎祥决定率领起义军返回陕西。他觉得,陕西是自己的老家,老百姓支持自己,而且地形复杂,有利于跟明军打游击。可他没想到,洪承畴和孙传庭早就料到了他的想法,在他返回陕西的必经之路——潼关,设下了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