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姜子牙辅政

同时,再修建数十条大小不一的支渠,将水源输送到每一片需要灌溉的田地。

工程浩大,耗资惊人,动用了数万民夫。姜子牙坐镇指挥,展现出了卓越的组织才能。

他将工程分段划片,责任到人,并采用了先进的“分层夯筑法”修筑堤坝,用“火烧水激法”开凿坚硬的岩石河道。

他关心民夫疾苦,要求各段负责人必须保证民夫的食宿和医疗,他自己也时常深入工地,与民夫同吃同住,解决难题。

文王姬昌亦数次亲临工地视察,为民众鼓劲。

历时三年,这项伟大的工程终于竣工。当清澈的渭水顺着人工开凿的渠道,第一次汩汩地流进干涸的农田时,无数百姓激动得跪地欢呼,热泪盈眶。

从此,西岐“旱涝保收”的良田面积增加了数倍,粮食产量连年翻番,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

西岐,从一个普通的诸侯国,一跃成为了天下闻名的天下粮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丰足的物质基础,为西岐的崛起奠定了最坚实的根基。

姜子牙的“除弊”与“兴利”,其最终落脚点都在于“安抚民心”。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在西岐,他推行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德政。

他设立了“申冤鼓”,但凡百姓有冤屈,可直接到王宫门前击鼓鸣冤,由他亲自或指派得力官员审理,确保司法公正,杜绝了地方豪强欺压百姓、官官相护的现象。

还鼓励“工商”,降低了商税,保护商路安全,使得天下的商贾纷纷云集西岐,带来了各地的奇珍异宝和先进技术,进一步繁荣了西岐的经济。

在社会保障方面,他创立了“养老院”和“抚孤堂”,由国家出资赡养无依无靠的老人,抚育失去父母的孤儿,让西岐境内“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每逢灾年,他必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并亲自监督,确保每一粒粮食都送到灾民手中。

这些举措,如春雨般滋润着西岐百姓的心田。人们口耳相传:“西岐有圣君,更有贤相,此乃天佑我民!”不仅西岐本地百姓对文王和姜子牙感恩戴德,就连周边诸侯国乃至商朝统治下的百姓,也纷纷听闻西岐的仁德之名,携家带口,不远千里前来投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史载“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这并非全凭武力,更多的是姜子牙以德政感化天下,使得人心归附,众望所归。西岐的人口急剧增加,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垦,国力日益强盛,形成了一股无法阻挡的向心力。

在内政蒸蒸日上的同时,姜子牙从未忘记西岐所面临的巨大外部威胁——雄踞中原的商王朝。

在民间广泛传播商君残暴无道,但实际上国力尚存,且拥有强大的军队。姜子牙深知,仁德可以收服人心,但若要推翻朝廷,最终还是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他在安抚民心的同时,也在不动声色地“整备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