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市展筹备添新绪,老巷温情续新篇

回到梧桐巷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文渊书坊的门口围了几个街坊,夏冉的奶奶正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拿着一块蓝色的布料,教张奶奶做布贴画。夏冉则趴在桌上,用铅笔在卡纸上画文渊书坊的门脸,旁边放着一沓剪好的布料碎片,有红色的、棕色的、灰色的,像一堆五颜六色的小积木。

“你们回来啦!”夏冉看见他们,立刻举起手里的画稿,“我把文渊书坊的门脸画好了,你看这木门上的铜环,还有门楣上的牌匾,都画得很清楚,等会儿就能用布料拼出来。”

夏冉奶奶也抬起头,手里的布料已经拼出了一个小小的窗户:“晚晚、小澈,你们快来看看,我跟张奶奶琢磨出了一种新的拼法,能让布贴画更立体,比如这个窗户,用两层布料拼,就能看出窗框的厚度。”

苏晚走过去,仔细看着奶奶手里的布贴画,果然见窗户的边缘有淡淡的层次感,像是真的从墙上凸出来一样:“奶奶,您太厉害了!这样拼出来,比平面的好看多了。”

张奶奶笑着说:“这都是老手艺了,以前没什么玩具,就用旧布料拼各种图案给孩子玩,现在能用来做文创,也算是这些手艺有了新用处。对了晚晚,我昨天剪了些立体的桂花剪纸,你们看看能不能用在文创上,比如贴在笔记本的封面,或者挂在帆布包上当装饰。”她说着,从随身的布包里拿出一个纸包,打开一看,里面是十几朵红色的立体剪纸桂花,花瓣层层叠叠,展开来像真的桂花一样,拿在手里轻轻晃,还能听见纸张碰撞的轻响。

小主,

“太好看了!”苏晚拿起一朵剪纸桂花,放在阳光下看,红色的花瓣透亮,“咱们可以把这个缝在帆布包的带子上,或者贴在书签的角落,这样文创就更有手工的温度了。”

林澈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忽然想起要跟老人们说区文化馆来访的事:“奶奶、张奶奶,区文化馆的人下周要来走访老人们,录制有声绘本的声音素材,还想拍些照片。你们要是有时间,能不能准备一段内容,比如奶奶讲做布贴画的故事,张奶奶讲剪窗花的经历,这样录出来的素材会更生动。”

夏冉奶奶立刻点头:“没问题!我可以讲讲我跟老夏谈恋爱的时候,用布贴画传情的事,那时候年轻,不好意思说话,就把想说的话绣在布贴画上,让他猜。”

张奶奶也笑着说:“我可以讲讲我小时候跟我娘学剪窗花的事,那时候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窗花,我娘剪的‘年年有余’,鱼眼睛用黑布贴,亮闪闪的,特别好看。”

林澈拿出笔记本,把两位老人的想法记下来:“那我下午再去拜访孙爷爷、王爷爷他们,跟他们说这件事。对了晚晚,旅行社定制的帆布包,咱们是不是可以在里面印上一句梧桐巷的介绍?比如‘青石板路藏往事,桂花树下忆流年’,既简洁又有味道。”

苏晚点头,拿起一支马克笔,在纸上写下这句话:“这句话很好,既有梧桐巷的元素,又能让人想起这里的故事。咱们可以把这句话印在帆布包的内侧,这样打开的时候就能看见,像是藏了一个小惊喜。”

接下来的几天,梧桐巷里处处是忙碌的身影。夏冉和奶奶、张奶奶一起,每天都在文渊书坊的后院做布贴画和立体剪纸,院子里晒满了五颜六色的布料,风一吹,布料轻轻晃动,像挂着一面面小旗子。夏冉的手指被针扎破了好几次,贴上创可贴继续做;奶奶的眼睛不好,就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着布料;张奶奶则每天都带来新剪的剪纸,有桂花、牡丹、福字,还有印着老戏台图案的,每一张都精致得像艺术品。

林澈则忙着跑印刷厂、联系老人们、整理订单。他每天早上都骑着自行车去镇上的文具店,确认书签和钥匙扣的铺货情况;中午回来,就去孙爷爷、王爷爷家,跟他们聊有声绘本的内容;下午则对着电脑整理老人们的故事,把适合录音的片段挑出来,标上时间点。有一次,他为了录孙爷爷讲粮票的故事,在孙爷爷家待了一下午,孙爷爷讲得兴起,还拿出了珍藏的粮票本,一页一页地翻着,讲每一张粮票背后的往事,林澈都用手机录了下来,回去后慢慢整理。

苏晚则负责准备市里非遗文创节的展品和资料。她把夏冉画的梧桐巷手绘图扫描进电脑,发给印刷厂做成拼图;把老人们的故事整理成文字,印在故事卡片上;还跟爷爷一起,把太爷爷留下的砚台、毛笔、老照片都整理出来,打算作为非遗展的辅助展品,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梧桐巷的历史。爷爷还找出了太爷爷当年开书坊时用的账本,泛黄的纸页上,用毛笔写着“民国二十五年,售《论语》一本,收大洋两元”“民国二十六年,赠街坊孩童《三字经》五本”的字样,苏晚把账本放在玻璃展柜里,旁边配了一张纸条,写着“文渊书坊的温暖记忆,藏在每一笔记录里”。

期间,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来了梧桐巷。他们带着录音设备和相机,先去了王爷爷家,王爷爷穿着一件深蓝色的中山装,坐在堂屋的椅子上,手里拿着一把二胡,先拉了一段《二泉映月》,然后开始讲父亲在戏台上拉二胡的故事,声音里满是怀念;接着去了张奶奶家,张奶奶坐在院子里的槐树下,手里拿着剪刀和红纸,一边剪窗花,一边讲小时候学剪窗花的经历,剪刀咔嚓咔嚓的声音,被清晰地录了下来;最后去了文渊书坊,爷爷坐在藤椅上,捧着太爷爷的账本,讲书坊以前的故事,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爷爷的白发上,像撒了一层金粉。

工作人员临走时,对苏晚说:“梧桐巷的故事太珍贵了,这些声音和照片,我们会好好整理,做成有声绘本,让更多孩子了解这段历史。等绘本做好了,我们会先送一批到文渊书坊,让你们也能看到。”

苏晚笑着点头,送他们到巷口:“谢谢你们,要是需要补充素材,随时跟我们说。”

日子一天天过去,市里的非遗文创节越来越近,第一批订单也陆续完成。印刷厂送来了定制的帆布包、录音钥匙扣和香味书签,夏冉和奶奶、张奶奶做的布贴画和立体剪纸也攒了满满一箱子,林澈整理的有声故事素材已经刻成了光盘,苏晚准备的拼图和老物件展品也都打包完毕。

开展前一天,三人坐在文渊书坊的桌前,最后一次核对展品清单。夏冉手里拿着一个布贴画笔记本,封面是用蓝色和棕色布料拼的文渊书坊门脸,门楣上的“文渊书坊”四个字用金线绣成,旁边还贴了一朵张奶奶剪的立体桂花:“这个笔记本是咱们最好的展品,既有老手艺,又有梧桐巷的故事,肯定能吸引大家的注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澈拿起一个录音钥匙扣,按了一下,里面传出张奶奶剪窗花的声音:“剪窗花要先折纸,折的时候要对齐,不然剪出来的图案就不对称……”他笑着说:“这个钥匙扣也很特别,大家按一下就能听见老人们的声音,就像老人们在跟他们说话一样。”

苏晚则拿起一块木质拼图,拼了几块,露出了梧桐巷的老桥:“这个拼图的图案是夏冉画的,木质是用的环保材料,没有味道,适合孩子玩。咱们还可以在展会上搞个拼图比赛,谁先拼好,就送一个小书签,这样能吸引更多人过来。”

爷爷端着一壶刚泡好的桂花茶走过来,给三人各倒了一杯:“明天去市里参展,路上要注意安全。我已经跟隔壁的李叔说了,让他帮忙照看一下书坊,你们放心去。”他看着桌上的展品,眼里满是欣慰,“太爷爷当年开书坊,是想让更多人读书识字,现在你们做文创,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梧桐巷的故事,都是好事,都是在把温暖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