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市展筹备添新绪,老巷温情续新篇

苏晚喝了一口桂花茶,清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她看向窗外,后院的桂花树已经冒出了更多的花苞,浅绿色的花苞裹着细细的绒毛,像是在积蓄力量,准备在某个清晨悄然绽放。她忽然想起那位中山装老人送的老照片,想起展会上人们的笑容,想起老人们讲述往事时的眼神,心里忽然充满了力量——梧桐巷的故事,就像这桂花花苞一样,只要有人用心守护,用心传递,就一定能在新的时光里,开出满巷的芬芳,走到更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三人就带着展品,坐上了去市里的班车。班车在乡间小路上行驶,窗外的田野里,油菜花已经开始凋谢,结出了小小的菜籽荚,偶尔有几只白鹭从田埂上飞过,翅膀在晨光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夏冉靠在车窗上,手里拿着一个布贴画样品,小声说:“真希望这次展会能跟区里一样成功,让更多人知道梧桐巷,喜欢上这里的故事。”

林澈笑着说:“肯定会的!咱们的文创既有故事,又有心意,还有老手艺加持,肯定能吸引大家的注意。说不定这次展会结束后,还会有更多人来梧桐巷游玩,来文渊书坊看书,到时候咱们的书坊就更热闹了。”

苏晚看着窗外渐渐亮起来的天空,心里满是期待。她想起爷爷说的话,想起太爷爷留下的账本,想起老人们的笑容,忽然觉得,这次去市里参展,不仅仅是展示文创,更是在传递一种温暖的力量——一种属于梧桐巷的、跨越时光的、关于记忆与传承的力量。

班车驶进市区时,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展会场馆位于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远远就能看见场馆外挂着巨大的横幅,上面写着“非遗传承,文创新生——市非遗文创节”。场馆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有参展商,有游客,还有举着相机的记者,热闹非凡。

三人带着展品,跟着工作人员走进场馆,找到了属于他们的展位。展位不算大,但位置很好,靠近入口处,旁边是一家做苏绣的展位,一位穿着旗袍的阿姨正在绣一幅牡丹图,丝线在她手中翻飞,像活过来一样。

“咱们先把背景墙贴好,再摆展品。”苏晚拿出夏冉画的梧桐巷手绘图,展开来贴在展位的背景板上,手绘图上的老桥、戏台、文渊书坊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温暖,连青石板路上的小石子都清晰可见。

林澈则开始摆放老物件展品,他把太爷爷的账本放在玻璃展柜里,旁边放着砚台和毛笔,再配上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太爷爷年轻时在书坊门口的样子,穿着长衫,手里拿着一本书,笑容温和。

夏冉则负责摆放文创样品,她把布贴画笔记本、录音钥匙扣、香味书签、帆布包、拼图都分门别类地摆好,每个样品旁边都插着一张故事卡片,上面写着文创背后的故事。她还在展位的角落放了一个小音箱,里面循环播放着老人们的声音片段,有王爷爷拉二胡的调子,有张奶奶剪窗花的咔嚓声,还有孙爷爷讲粮票的故事。

展位刚布置好,就有一位穿着汉服的姑娘走了过来。她拿起一个布贴画笔记本,翻来覆去地看,眼睛里满是惊喜:“这个笔记本太好看了!上面的布贴画是手工做的吗?还有这个桂花剪纸,好精致啊!”

夏冉立刻走过去,笑着说:“是啊,布贴画是我奶奶和张奶奶一起做的,剪纸是张奶奶剪的,都是老手艺。这个笔记本的封面是文渊书坊的门脸,上面的‘文渊书坊’四个字是用金线绣的,旁边的桂花剪纸,是咱们梧桐巷后院桂花树上的桂花,每年秋天都会开得满院香。”

姑娘听得入了迷,又拿起一个录音钥匙扣,按了一下,里面传出王爷爷拉二胡的声音。“这个钥匙扣还能放音乐?太特别了!”她笑着说,“我要买下这个笔记本和钥匙扣,回去送给我闺蜜,她最喜欢这种有故事的小物件了。”

没过多久,展位前就围满了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拿起一个香味书签,放在鼻尖闻了闻,笑着说:“这香味像桂花,我年轻的时候,家门前也有一棵桂花树,每年秋天,满院子都是香味。”苏晚走过去,跟老奶奶聊起了梧桐巷的桂花树,老奶奶听得很认真,临走时买了两个书签,说要带回去给孙子,让他也闻闻桂花的香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几个小朋友被拼图吸引,围在拼图桌前,吵着要拼梧桐巷的地图。林澈拿出几副小拼图,分给孩子们,教他们怎么拼。孩子们的小手拿着拼图块,认真地比对图案,偶尔拼对一块,就高兴得拍手。孩子们的家长则在旁边看着,拿起帆布包和书签,跟苏晚了解梧桐巷的故事,不少人都买了文创,说以后有机会要带孩子去梧桐巷看看。

展会期间,还有几位非遗传承人来到了他们的展位。一位做木雕的老爷爷,拿起他们的木质拼图,仔细看了看,说:“这个拼图的木质很好,图案也很有特色,要是能在拼图的边缘刻上一些小小的花纹,就更精致了。”他还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说以后要是想做木雕文创,可以跟他联系。

一位做泥塑的阿姨,看着他们的布贴画,说:“你们的布贴画很有创意,要是能结合泥塑,做成立体的摆件,比如把文渊书坊做成泥塑模型,再配上布贴画的窗户和门,肯定更有意思。”她还现场捏了一个小小的桂花泥塑,送给苏晚,说可以作为文创的参考。

苏晚把这些建议都记在笔记本上,心里满是感激——这些非遗传承人的经验,对他们以后做文创有很大的帮助。

展会的最后一天,市文化馆的负责人来到了他们的展位。他看着桌上的文创和老物件,笑着说:“你们的展品很有特色,既传承了老手艺,又融入了新元素,还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很受大家欢迎。我们打算把你们的文创纳入市里的非遗文创推广计划,以后会帮你们在更多的平台上展示,让更多人知道梧桐巷的故事。”

他还递给苏晚一张证书,上面写着“市非遗文创节优秀参展项目——梧桐巷老故事文创”。“这是给你们的奖励,希望你们能继续努力,把梧桐巷的故事和老手艺传承下去,做得更好。”

苏晚接过证书,心里满是欢喜。她看着身边的林澈和夏冉,看着展位前依旧热闹的人群,看着窗外渐渐西斜的太阳,忽然想起了后院的桂花树——那些小小的花苞,应该快要开了吧?等他们回到梧桐巷,说不定就能闻到满院的桂花香了。

展会结束时,三人收拾好剩下的文创和展品,抱着证书和满满的订单,坐上了回梧桐巷的班车。班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暖橙色,田野里的风吹进来,带着淡淡的麦香。夏冉靠在苏晚的肩膀上,小声说:“这次展会太成功了,我现在还觉得像在做梦一样。”

林澈笑着说:“这不是梦,是咱们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咱们还要做更多的文创,把梧桐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